金融消费者权益日-警惕这5大互联网金融骗局!

新闻
2019-07-20 18:30
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能够推动并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人们渴望了解和享受金融服务,使犯罪分子的目标锁定在金融业诈骗上,诈骗金额巨大,诈骗技术不断更新,作案手段隐蔽。下文为大家揭晓互联网金融的5大骗局。

在金融领域最容易出现欺诈消费者问题的莫过于互联网金融了。为进一步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小智带大家了解一下几种常见的金融骗局,希望消费者能够辨明真相,远离消费陷阱。

骗局一:培训贷、医美贷

毕业的女大学生小优(化名)表示,求职过程中遇到一家公司的面试官表示该学生缺乏职业技能,需要进行额外培训,培训费用2万元由公司垫付,从之后的工资中扣除。小优没看清合同条款就签了字。回家后发现,签订的是与一家贷款平台的高息贷款合同。而2万元买来的所谓“培训”,不过是几节空洞无物的“鸡汤课”。这家公司的意图并不是培养人才,而是拉着小优去贷款套取资金。

除了培训贷之外,“医美贷”在医疗美容盛行的当下也乘风而起。有贷款中介拉着客户集体去医院整容,宣称是低价甚至免费的,其目的是使用消费者的身份证去各个平台借款。最终消费者整了容,发现自己面对的是言辞粗鲁的催款通知。

骗局二:承诺高额固定回报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中,投资者往往在购买线上或者线下的网贷产品或者理财产品的时候,被推销员承诺了“保本”且“高收益”。但在2016年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就曾经划过“红线”:网络借贷活动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银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表示“保本不可能有高收益,这是金融欺诈。”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进去了,他说,“保证6%以上回报率的就别买,那是骗子”。有时候这种利诱性质的承诺很不明显,虽然销售员口头承诺了,但是不仅没有在合同条款中呈现,还在合同中按照国家规定显示了风险提示条款,表明已经充分揭示风险,已经向投资者明确。但是,这些条款写得比较隐蔽,投资者可能根本没有详细地阅读过。

骗局三:平台自融

互联网平台或者理财公司自融的模式,比较著名的是在秦皇岛试试验运营过的“巴铁1号”。在巴铁项目背后老板白丹青参与的众多企业中,有3家公司与巴铁公司关系密切,分别是:华赢凯来、北京天尔投资基金、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这三家公司分别在巴铁公司的融资关系中,扮演着贷款方、基金管理方和担保方的角色。

三家公司的股东、法人代表与巴铁公司频繁交错,办公地点也都在北京市东城区银河SOHO内。不少老年人受到业务员一盒鸡蛋或一瓶油或一副老花眼镜的礼品券的诱惑,掏出了自己的养老金。巴铁不仅仅把私募基金拆分称1万、3万售卖,还卖给了不合格投资人。

 骗局四:贵金属交易

有些非法平台上的互联网贵金属交易在社交网络中尤为红火,交易内容涵盖外汇、纸黄金、白银、原油、伦敦金等,不一而足。这类公司可能注册在海外,但运营在中国境内。这些平台在投资者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偷偷加了高倍数杠杆,一开始让投资者略赚一些尝尝甜头,但立刻就会虚假爆仓,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骗局五:各种看不懂的“币”

 近年,由于比特币、区块链在投资界引领风潮,一种新的诈骗方式异军突起,就是普通投资者看不懂的各种“币”。2017年9月湖南涉案16亿的“维卡币”,实质是以投资虚拟货币为名,宣传高额返利,引诱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而骗取财物。除了“维卡币”,Discovery 摸金派π、克拉币、DGC共享币、百川币、麦格币、恒星币等虚拟货币也被公开曝光。

金融消费者权益 金融诈骗 防范意识 智付支付
分享到: